布洛灣位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霧溪下游的雙層河階臺地,曾是太魯閣族(第十二族)人的部落,布洛灣的太魯閣語意為「追蹤獵物的地方」
日本時代一開始就與太魯閣族產生衝突,1896年發生新城事件後,日軍組織了4次攻擊是為新城戰爭,在立霧溪峽谷、砂卡礑溪谷等地落敗而逃,太魯閣族因而被認定為原住民戰力最強的一族。之後日軍採取懷柔政策收服了外太魯閣七社的原住民擔任採樟腦的警備工作,用以防止內太魯閣部落的侵襲,負責採樟的賀田組會定時發放工作津貼。1906年因津貼發放問題,太魯閣族人怨恨日本人不公平,進而引起了威里事件,事件後日本暫時退出太魯閣的治理,低調地著手進行太魯閣包圍網,先由海上艦隊砲擊近海之部落,把他們逼回內太魯閣,而後於1914年於南投埔里設立司令部,5月太魯閣戰爭正式展開
戰事中,日軍修建橫跨立霧溪的第一代山月橋,通過山月橋可再經由錐麓古道接通天祥
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山月吊橋,耗資1.3億建造,全長196公尺、寬度2.5公尺,橋面距立霧溪谷約153公尺,為臺灣跨深最高的吊橋,從橋上往東可俯瞰蜿蜒曲折的立霧溪谷,往西則可以欣賞到燕子口險峻的峽谷地形,現名為布洛灣吊橋
剛提到因為山月橋為戰爭時所建設,只是個便道,橋面只有2片木板,2片木板往下看就是150公尺深的峽谷,當時被派往內太魯閣任職的警察都要經過山月橋,無法走過橋任職的警察紛紛離職,因此又有「辭職橋」的稱號
今年4月3日花蓮強震,落石砸毀了工往布洛灣吊橋的步道,目前搶修中盼能在年底前開放
布洛灣分上、下兩臺地,停車場以及遊客中心位於下臺地,從停車場附近可以進入環流丘步道,步道可俯瞰水壩。上臺地有山月村民宿,可入住體驗原住民生活,現在也因落(巨)石砸毀建築及設備等,暫停營業,等待修復